《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呼吁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A/RES/70/1)于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
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每个公民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职业提升社会影响力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图联积极配合并有力推进议程落实,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为图书馆在这几个目标上都可以大有作为。为推动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扩大图书情报学和图书情报事业的社会影响,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图书馆学会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单位在2019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期间,共同发起《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
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行动倡议
全体图书情报学界与业界同仁:
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 年、1992 年又相继发布专门指导文件,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展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要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文献检索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有效提升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但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偏低,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要求相距甚远。为推动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扩大图书情报学和图书情报事业的社会影响,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图书馆学会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于2019年8月21日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9年年会期间召开了“信息素养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提出如下行动倡议:
1.面向国家信息化战略需求,构建中国公民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中国图书馆学会指导、组织各级图书馆学会,或与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其他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开展公民信息素养培养,加强职业信息技能培训,开展农村信息素养知识宣讲和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提升国民信息素养。
2.面向国家教育创新战略需求,推动优质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整合全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打造面向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爱课程网、学习强国等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使优质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公民。
3.面向国际信息素养教育新环境,建立中国信息素养教育论坛
建立中国信息素养论坛(Chinese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CFIL),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民信息计划”(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IFAP)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以及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最新动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最佳实践经验分享,探讨中国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对策,向政府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推动中国公民信息素养评测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推动“全民信息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为来自两岸四地和全球的同行提供合作与交流平台。论坛秘书处设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4.面向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需求,传播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国声音
推荐优秀专家到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相关的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任职,参与国际信息素养教育标准或方案的制定、担任“全民信息计划”授课专家、讲述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国故事,扩大中国信息素养教育在全球的影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169个子目标,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即人、地球、繁荣、和平和合作伙伴,是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尊严生活且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路线图。这些目标包括:
目标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目标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
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
目标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目标7.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
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目标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目标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目标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目标14.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目标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目标17.加强执行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